鬼魂傳說 


在羅馬的廣場中,有一宏偉又對稱的橢圓形大廣場就位於三叉路交會頂端,它就是人民廣場(Piazza del Popolo)。它也是進入羅馬市中心的北面入口,在城門的兩側為新古典立面,正中央擺著的是法老王拉美西斯二世曾立於埃及的Heliopolis的方尖碑。這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方尖碑於奧古斯都征服埃及後,帶回裝飾大競技場,後因戰爭而倒下,在1587年才又被挖掘、修補,但已不如原先的高度;教皇席斯托五世(Sixtus V)於1589年將之豎立於人民廣場上。廣場的左邊為蒙特桑托聖母教堂(Santa Maria in Montesanto),右邊為奇蹟聖母教堂(Santa Maria dei Miracoli)。



很難想像這座典雅的廣場曾是舉行慶典與公開死刑的地方,野蠻粗暴的畫面曾在此處上演。於1811~24年間,建築師吉伍塞培.瓦拉迪耶(Giuseppe Valadier)將這裡重修為現在的新古典模樣,成為一個橢圓形,沿著一條蜿蜒的路造石階爬上平裘(Pincio)花園陡坡,另替方尖碑底座加上四個埃及式的獅子噴泉。




尼祿的鬼魂傳說」--古羅馬暴君尼祿(Nero)死後葬在平裘(Pincio)的多密提亞(Domitia)家族墓穴之下,他的鬼魂化身為惡魔烏鴉,棲息在一棵受詛咒的樹上,使附近的人們害怕不已。教皇巴夏爾二世(Paschal II)為了安撫民心,於1099年將樹砍下,並建造一座人民的禮拜堂,後於1277年擴建,1472年間又改建成倫巴底風格,17世紀後貝尼尼又給教堂內部添加巴洛克風格,形成現今的模樣~文藝復興式的立正面加上巴洛克式的內裝。





這裡也是「天使與魔鬼」一書中的重要場景之一,其實在這些景點中不難發現,都有著指向天空的金字塔形方尖碑,一個光源俯照著一座金字塔,和平鴿等......這些符號在書中都暗指著共濟會。在這個章節中指向的「基吉小祭室」也正是這座教堂的參觀重點之一,因為這本書,讓讀者來到這裡更能加深印象。(P.269,科學元素:“
Earth”--土之章節)。



★「基吉小祭室」(Cappella Chigi):拉斐爾為其贊助者銀行家基吉所設計的,兩側的雕塑是由貝尼尼和羅倫澤多所作。圓頂鑲嵌畫描繪上帝為七個天體的創造者。


★「屈膝的骷髏」:這在丹.布朗書中出現的圓孔蓋,在這個小祭室裡如此醒目地放置在中央,這是在17世紀才添加上去的死神鑲嵌畫。書中所形容的惡魔洞(義大利文:buco diavolo,指的是地下墓窟)其實是教堂附屬的納骨塔,在教堂聖所內的華麗墳墓用以表彰傑出的成員,死者的世家親屬往往要求與家人同葬,如果教會沒有空間或資金替全家族建墳墓時,便會在墳墓旁的地板上挖個洞埋葬較不重要的家族成員。【書中提到:大理石精細鑲嵌的馬賽克「潰敗的死神」是一個骷髏拿著一塊板子,上面描繪著教堂外的人民城門上的金字塔和星星。書中情節提到這塊石板當時是被掀開露出底下的洞穴,而其中第一個犧牲的樞機主教就是在此洞窟中被殺害。】



★「聖彼得殉教圖」:是伽拉吉小祭室中卡拉瓦喬(Carravaggio)的畫作之一,加入了誇張的戲劇效果,突顯為了將聖人的十字架翻轉過來、使盡全力的情況。聖彼得看起來很悲傷,若有所思的模樣。


★彩繪玻璃窗:這是法國藝術家馬席拉受邀製作的羅馬最初的彩繪玻璃窗,也是他唯一一件羅馬式作品。描繪的是嬰兒時期的基督以及聖母的生平。


★耶穌十字架像


★人民城門(Porta del Popolo):城門是16世紀時由教皇庇護四世下令建造的,以羅馬時代的凱旋門為範本,圓拱兩側有聖彼得和聖保羅像,上方的正中央是梅迪奇家族的紋徽。17世紀時教皇亞歷山大七世委託貝尼尼裝飾城門內側以迎接瑞典女王來臨。


★廣場上的噴泉(有興趣典故者,請
自行連結


離開人民廣場後,我們搭乘地鐵來到西班牙廣場,一出地鐵站就被右方的冰淇淋店吸引,生意好的不得了,吃上一支就知道~”真好呷”哦!拐個彎出來後,就可以看到人山人海的西班牙台階及噴泉,果真如大家所說的,這個
古舟噴泉(Fontana della Barcaccia)被眾多的遊客團團圍住,大夥愜意地在此休憩、閒聊,比起許願池,這裡要避開人頭拍照,更是難上加難。台階上的聖三一教堂被布幕圍起,尚在整修中,我們沒有力氣上台階,對此也沒有太多的留戀,僅僅拍了三張照片後,便走向前方的水管街(Via Condotti,名牌街)逛逛,不過我們對名牌沒有特別研究,荷包也不夠飽滿能讓我們揮霍,便搭上地鐵回旅館休息,想著今日晚餐何處吃......






以下為20078月票價及時間--
聖彼得教堂門票:免費~
   開放時間7:00~12:00,16:00~19:00
     交通搭地鐵-A線至Flaminio站下步行約3分鐘

更多精彩照片在:2007-08-Italy-Roma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na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